我國傳統(tǒng)的建筑,在立體的結(jié)構(gòu)上大致可區(qū)分為三個主要部份,臺基、墻柱構(gòu)架以及屋頂。凡屬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不論任何地區(qū)、任何時代的各類型建筑,盡管規(guī)模不同,風格相異,都脫離不了此三種架構(gòu)。而其中「柱子」是一個支撐屋頂、形成立面的要素,所以「柱子」經(jīng)常成為立面的視覺焦點。由于「柱子」在建筑立面中位于醒目的重要位置,其雕刻及裝飾也被要求的持別嚴格,因此自成一套藝術(shù)體系,在建筑藝術(shù)中有其獨特的地位。
臺灣的廟宇石雕風格主要是由大陸閩、粵一帶傳入,在明、清以及民國初年隨著大量的移民而將閩、粵一帶的建筑風格傳入。中國傳統(tǒng)建筑之發(fā)展,由于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及人文背景的差異,而形成各種不同的建筑形式。依其構(gòu)造及外觀,大致可區(qū)分為華北、華中、華南等三大系統(tǒng)。而臺灣主要的傳統(tǒng)建筑則是屬于明末清初隨移民傳入的中國南系建筑之「閩、粵風格?!?nbsp;
一般建筑的柱子由三個部份組成:柱身、柱礎(chǔ)、柱頭。柱身即是柱的支持本體,而柱礎(chǔ)則是指柱的基座。梁與柱之間的過渡性構(gòu)造,即為柱頭。最早的時候,柱頭是斗形的,即所的「櫨」再加上一塊稱為「栱」的冠板。然而「櫨」和「栱」后來卻演變成為梁柱間一個「三向」接合點,即為斗栱。由于斗栱不僅應用于柱頭,經(jīng)過長期一系列復雜變化后,獨立成為一種重要構(gòu)件,而脫離柱的組成。最后廟宇柱由于柱頭構(gòu)造過份變化,反而變成一種沒有柱頭的型式。所以當我們討論廟宇石柱的組成要件,往往只提及柱身及柱礎(chǔ)兩部位。以下就由構(gòu)成石柱的兩大部分:柱身和柱礎(chǔ),分別探討其在中國各朝代之間的風格發(fā)展。
(1)龍柱:神靈瑞獸主要來自于人們幻想的神話傳說,經(jīng)過時間的演變后,有些乃與宗教思想結(jié)合,尤其是受到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響,而使其轉(zhuǎn)化為具有特殊之異能,進而受到人們的信仰及崇拜。在臺灣廟宇的裝飾中,神靈瑞獸占有相當之地位,它反映了民族文化中的信仰、幻想,及對于國泰民安世界之企望。
臺灣之廟宇傳自華南,其裝飾是色彩濃艷、雕飾華麗,尤其是龍柱之雕飾,更是裝飾之重點。在臺灣廟宇中,龍柱常是神祇身份地位之象征。所以,龍柱之雕飾,也代表了信徒對神明虔誠的表現(xiàn)。因此,龍柱形成了臺灣廟宇建筑之一大特色。
※一柱一龍、一柱雙龍:
龍身環(huán)繞柱身一圈,龍尾在上,龍頭在下,取其從天而降之氣勢,龍頭上昂,龍爪握珠。一柱一龍又可 分:A.柱身純雕龍形,其間最多配以白云。B.柱身礎(chǔ)亦搭配了各種的水族圖案、雕刻精巧,但藝術(shù)水平卻較低落。臺灣廟龍柱的發(fā)展,除了其形式由簡樸而繁瑣外;在運用上,也演變到毫無規(guī)制的泛濫。許多廟宇更以龍柱之多寡以取勝,而不考慮其空間的安排及視覺上審美的效果,徒為夸示炫耀之目的,喪失了龍柱在廟宇中之意義和價值。
(2)花鳥柱:花鳥柱,它扮演的角色,雖不像龍柱那么莊嚴正式,但裝飾的效果卻大于其象征的意義,且位置顯要,所以其裝飾的表現(xiàn),也就受到格外的重視。其位置多位于三川殿的后步檐柱或后殿的前廊檐柱。而花鳥柱可分:
※百鳥朝鳳柱:以兩只鳳凰各居石柱上下兩端,其間并配有牡丹及數(shù)十只的各式小鳥穿梭于花木之間。百鳥朝鳳柱僅見于北港朝天宮、臺北保安宮、艋舺龍山寺及三峽祖師廟。其中北港朝天宮的作品,造形較古拙,似為清代中葉之作品,臺北保安宮艋舺龍山寺的作品,皆為日據(jù)時期所雕造、雕工精巧、風格成熟;三峽祖師廟的作品,則為光復后作品,雕飾繁瑣,雕作華麗。
※龍鳳柱:即龍頭在下,鳳凰居上之構(gòu)圖,其間并穿插人物走獸等裝飾,是日據(jù)時代后所流行的一種雕飾風格,如新竹城隍之正殿檐柱。
※百鳥朝梅柱: 全省僅見于三峽祖師廟,在柱身盤繞一株粗大的臘梅,樹上棲息著千姿百態(tài)的各種鳥禽,雕刻得極盡繁瑣精巧之能事。梅花除了具有不屈不撓的精神外.且因其為國花,所以「百鳥朝梅」更含有「萬邦來朝」之隱喻。
※特殊花鳥柱: 在左右方形檐柱的內(nèi)側(cè),各刻有竹子、茶花、桂花及柳樹、梅花、菊花為主之花鳥構(gòu)圖。它不是作整根石柱雕刻之形式,僅以單獨畫面之組合,在石柱上作壁堵的雕飾,如于臺北保安宮三川殿后檐之柱。
(3)蝙蝠柱:「蝠」因與「?!雇?所以蝙蝠在民間傳統(tǒng)中常作為吉祥的裝飾圖案,以為「招福納祥」之象征。
臺南市安平妙壽宮的蝙蝠柱,是全臺僅有的一對,圓形柱身,在白色的花崗巖上,以實雕的方式,刻滿了展翅飛翔的蝙蝠及襯托的云,朵以作「蝠云」之吉祥主題,并可因諧音可產(chǎn)生「福運」之象征意義。柱上的另一側(cè)則刻有道光丙申年(公元一八三六年)王得祿所題「浪靜風平水路均沾福澤,威靈赫渥軍民盡感慈庥」之對聯(lián),使其兼具有楹聯(lián)之形式。
(4)人物柱:人物柱之位置和花鳥柱之位置一樣多位于三川殿的后步擔柱或后殿的前廊檐柱。最早在石柱中出現(xiàn)的人物雕刻,應可上溯至清嘉慶,早期僅以八仙走獸作為龍柱的添加裝飾。日據(jù)以后,則取材于歷史演義中的戰(zhàn)爭人物,這種「人物帶騎」之裝飾,至今仍沿用龍柱裝飾。
而人物柱可分:
※單獨人物柱:不多見,僅見艋舺龍山寺及中壢仁海宮。二者皆為日據(jù)時代所雕刻,風格相近。艋舺龍山寺后殿之人物柱,為觀音山石雕鑿之作,其上作「郊游記趣」之主題,人物十幾個,有著戰(zhàn)袍之武士、打柴之樵夫,穿僧服之羅滿,或立、或坐、或蹲,亦有騎馬,推車者,其間并穿插花鳥走獸、重巒迭嶂、奇巖佳樹等雕飾。
※花鳥人物柱:一面作牡丹、喜雀的花鳥組合,另面作「人物帶騎」之歷史故事。
(5)楹聯(lián)柱:廟宇石柱中,有一種以文字為題材的「楹聯(lián)柱」。其位于四點金柱、副點柱、副壁柱、回廊澹柱及門楹柱等處。因位置顯要,易成視覺焦點,所以其裝飾及美化作用,更形重要。楹聯(lián)柱的形式,是先書寫在木、竹板之上,再懸掛于柱上。懸掛式的楹聯(lián)通常有三種主要樣式:
※抱柱聯(lián):圖弧形木板,如艋舺龍山寺正殿過水。 ※君聯(lián):竹子外形,如中壢仁海宮中庭回廊。 ※蕉葉聯(lián):蕉葉形式。
綜觀上述,龍柱雖是廟宇中主要的石雕柱,但其它的花鳥柱、蝙蝠柱、人物柱及楹聯(lián)柱等亦有其特殊的意義。它們的形式,雖不像盤龍柱有明顯的風格發(fā)展,但大抵可以看出:早期的作品,形式較為簡撲;近代的發(fā)展,則題材較為豐富,雕工精細,但藝術(shù)水平卻愈為低落,有的甚至以油漆繪出雕刻的的輪廓,以求醒目,但畫蛇添足,反而破壞了石雕柱原有的材質(zhì)及形式之美感。
柱礎(chǔ)的基本造形與式樣:
柱礎(chǔ)的雕飾紋樣,運用很廣泛,也很自由。大致說來,除了圓柱形及圓鼓形外,其外形由上至下,均由頂、肚、腰、腳等四部份組合而成。 如下圖:
※圓柱形:柱礎(chǔ)與柱身的形狀相同,粗細一致,其表面通常平素而不施紋飾,為清初早期之風格。在臺南祀典武廟及彰化孔廟,皆有此種形式之柱礎(chǔ)。
※圓鼓形:因形狀似鼓而得名,其輪廓上下略窄,中間凸出如鼓狀。此類柱礎(chǔ)在臺南開元寺、臺南孔廟、臺南報恩堂及祀典武廟都尚有存在。另一種上寬下窄,肩部凸出的「變體圓鼓形柱礎(chǔ)」。在臺南開元寺、臺南報恩堂、北港朝天宮及新莊廣福宮等處尚有此種柱礎(chǔ)。
以上兩種圓鼓形柱礎(chǔ),均為清朝早期的流行風格,造形古拙,雕飾典雅。一般在上下緣常有釘帽紋飾,或在上緣的柱頂作淺浮雕的圖紋裝飾。中間凸出的部份,通在表面區(qū)分為四或六個間隔,其間再施以花草雕飾。但亦有不分間隔,而作整體之紋飾。
※蓮瓣形:自東漢佛教東傳之后,從此佛教的裝飾藝術(shù)對往后柱礎(chǔ)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并且,常將柱礎(chǔ)雕飾成如覆盆蓮花的裝飾,這種類似佛教「蓮花座」之造形,即是宋代所謂的「寶裝蓮華」。古代的蓮瓣柱礎(chǔ)多作覆盆式的鋪地蓮花,其蓮瓣較為寫實且富變化。此種古式的覆盆蓮花,在鹿港龍山寺山門的柱礎(chǔ),尚可見到。唐代、宋代仍以覆盆蓮花的式樣為主,但唐代的蓮花較六朝初期的略為肥短;宋朝的柱礎(chǔ)則式樣變化更多雕刻也更細。臺灣廟宇中常見的蓮瓣形柱礎(chǔ),其造形已不同古制,并有束腰及及底座的產(chǎn)生,在上端凸出的肚部作蓮瓣雕飾,其蓮瓣以圓弧收齊上下唇緣,而呈現(xiàn)上下對稱的長橢圓形。整體造形類似南瓜,所以又稱為「南瓜形柱礎(chǔ)」或「瓜瓣形柱礎(chǔ)」。
※扁圓形:其外形取法于「圓鼓形」,收上、下肩而成。另有一種作「直線扁圓形」,即是中間凸出來的礎(chǔ)肚,不作圓弧形變化,而作直線的形狀。扁圓形柱礎(chǔ),通常在礎(chǔ)肚部份,劃分成等分間隔,于間隔內(nèi)再施以圖紋雕飾。但萬華祖師廟,在其礎(chǔ)肚,即未分間隔施予圖案。
※大小弧瓣形:外形類似扁圓形,在凸出的扁圓部份,區(qū)分成大小不同寬度的弧形面積,一般分成大小各六等份或八等份。并在各大積的圓弧內(nèi),施以紋飾雕刻。分為大小各八等分的大小弧瓣柱礎(chǔ),其大面積的圓弧內(nèi),以隔一個重復圖案的方式予以雕飾,在其礎(chǔ)頂?shù)幕椧嘞喈攧e致。
※四方形:柱礎(chǔ)分成四面,呈正方,在上凸出的四個面,作圖紋雕飾。另有一種「圓弧四方形」的柱礎(chǔ),其形狀是在原先垂直的四個面,作圓弧形的變化。還有一種較特殊的四方形柱礎(chǔ);其形式類似臺基,中間有束腰,四隅常作竹節(jié)柱的形狀,在四柱間并施以相同或不同的紋飾。與地面接觸的底部,其四邊作「柜臺腳」的底座,以承托柱礎(chǔ),而成為一個形式完整的臺基。新莊廣福宮,為「圓弧四方形」的柱礎(chǔ),在原先垂宜的四個面,作圓弧形變化,但無花紋雕飾。萬華祖師廟正殿右側(cè)門柱,只有一面可見,其余埋于壁中。
※六方形:柱礎(chǔ)上段區(qū)分為六個面積相等的面,而呈正六方形,每個面并施以雕飾,其下與地面接觸的礎(chǔ)觸,通常作六方形或圓形。
※八方形:柱礎(chǔ)的上段呈正八方形,并且在面積相同的每個面上,施以圖紋裝飾;或作平素而無雕鑿者。在下段常作八方形或圓形的柱腳。在廟宇中,「八駿馬」主題常用于八方形柱礎(chǔ)之雕飾,與「八寶」等器物配合運用。艋舺龍山寺及萬華祖師廟玄關(guān)之龍柱,兩者皆為八方形柱,下段作八方形柱腳。而新莊廣福宮,為八方形柱,下段作圓形的柱腳。保安宮的這個八方形柱十分特別,除了以圓形作柱腳外,在礎(chǔ)肚的地方亦加以變化,使八面的中間皆凹向內(nèi),而使八個角更為明顯,呈星形。
在六方形及八方形的每個面,常作對稱主題的雕飾,譬如,八方形柱礎(chǔ),通常以佛教或道教的「八寶」、「暗八仙」配合「八駿馬」之主題,作間隔式的紋飾安排,且常是兩個柱礎(chǔ)作成對的設計。
臺灣廟宇的柱礎(chǔ)紋飾相當豐富,除了花草、龍鳳、獅獸、化生之類,也有以琴、棋、書、畫等文房器具,配合「八駿馬」或花鳥題材;如淡水福佑宮柱礎(chǔ)紋飾。除此之外,臺灣柱礎(chǔ)紋飾還融入了道教思想、民間信仰及反應風土民情與時代背景的各種裝飾題材,有具象的寫實紋飾、有抽象的圖案裝飾,包括防災象征之題材。在這些題材的背后,都蘊涵著豐富的象征意義。